《独奏心声》第九期—案例分析

发布者:威尼斯5139手机版发布时间:2016-05-12浏览次数:386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参考消息网324日报道内地近日热传一段“车祸”片段,一名大妈坐在一辆红色玩具车前念念有词,怪责年约34岁的小女孩“司机”撞倒她,大妈一直不愿起来,最终要救护车送院。片段只有10多秒,上载者未有具体说明发生在什么地方,亦没有交代大妈究竟有没有受伤,及女孩家人有否赔偿。

据香港《明报》网站324日报道,不少网民即时当起判官,有人认为大妈是撞车党,靠向车祸司机索取赔偿谋生,但认为她连玩具车也不放过,实在太离谱,甚至有人说反话以作讽刺,

笑言“肇事司机没有悔意,应严办”。有人指,不应叫救护车,应改叫警车,“这属于欺诈,我还要起诉你来维护社会正义。”

也有人认为这事或反映不少长者恃老卖老的社会现象,“我是老太太,你们都得敬老。”不过也有人指,曾被类似的玩具车撞至红了一大片,认为老年人或真的感到很痛,不应怀疑她假装,更有人指,有关家长应在女儿面前当一个好示范,如有责任,就要勇于承担。

然而这个事件的真相是什么,老奶奶被确诊骨折,没有碰瓷。为什么网络上会出现越来越多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满目跟风的网民?是什么造就了当今社会上这样一种国民网络心理问题?

  

分析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里叫去抑制化,去抑制化也分为两方面:良性的,也即在网上会做出更多的亲善行为,如对英雄的褒扬等等;负面的,也即一些攻击性言论等等。有时候这两种行为还会混杂出现。

最早对这种现象进行归因并且影响广泛的理论解释是JOHN SULER在网络心理与行为期刊上提出的,他将这种现象归因为6个方面:

1.匿名性

这是大家直觉上认为网上去抑制行为出现的决定性原因,毕竟匿名状态下行为成本显著降低,不用为行为负责也即意味着网上行为可以更放肆。不过已经有实证研究推翻了我们的这种直觉认识(我会在后面说)。

2、互相不可见(invisibility

我们常说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在网上我们便没了这种顾虑,抠脚大汉可以敲得一手温润如玉的字,文弱书生也可以在网上横刀立马;不必刻意去符合自己的现实形象,言语间更放得开也就不难理解。

3、交流不同步

别人在评论里说一句,我可以第二天再回复他。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斟酌回应,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给自己轻率的言论洗地;所以在一开始,就不会对轻率的言论有太多顾虑。

4.过多的自我投入感

由于前述2.3原因的影响,我们在网上交流时看不到别人的表情和及时反馈,所以我们常常是在没太理解别人感受和观点的基础上自说自话,这样的表达显然也更缺乏抑制。在一些网上争论中发现两个人分明说的是同一个观点,却吵得不可开交。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更容易避免的——一旦你发现对方说的其实是同一观点,不等对方继续长篇论述,你便可以打断他了。而对方一旦展开论述,你很可能在对方长论中发现自己不同意的细节,于是又吵成一片。

5.游离于现实的想象

有些人把网络跟现实彻底剥离开来了,他们把网络的虚拟世界视作另一个维度的存在。在这类人眼中,打开电脑谈笑风生跟现实完全无涉,他们在网上另有一套不受约束的准则,行为言论也因此偏向极端化。

6.权威被弱化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在大人物面前说话战战兢兢的经历,而在网上由于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因为前述的2.3.4点,网络提供了跟大V们接近平等交流的平台。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网上行为因为少了权威的束缚,更放肆也就不奇怪了。

  

  

  

  

  

案例二

20134月,四川大学商学院大一学生A同学在淘宝上购物后,收到QQ消息的加好友提示,便同意将其加为好友。对方自称是店家,声称货物有瑕疵,需核实信息以便退款,A同学不假思索地配合店家。首先收到验证是否为本人操作的验证码(其本质是淘宝账号的修改密码验证码),得到验证码后的店家首先修改了A同学的账号密码(导致A同学不能登录淘宝账号),同时掌握了其用户信息,并通过所得到的信息,取得A同学的信任;然后A同学在店家的循循引诱下输入了银行账号,并在支付宝的备注里输入了银行密码,当店家询问其卡上余额时,A同学微有纳闷,但仍未怀疑;当收到银行的验证信息尾号为xx的卡将支出xx时,A同学略有迟疑,在反问对方未成功和压力式逼问下,A同学一烦躁便将验证码脱口而出。最后,A同学银行卡被扣除800元,仅剩20多块零头。

同月,商学院另外一名大一学生在淘宝购物后,也被不法分子利用类似的手段骗走900多元。通过和其他学院辅导员的交流,了解到同期其他学院大一新生中也有部分同学成为网络诈骗的受骗者。

  

分析

   网购作为新型的购物方式,以独特的购物理念和便捷的特点而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网购这一平台,发布大量的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大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鉴别能力有限和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把握得不够完整,往往成为网络中的受害者。

本案中A同学网络受骗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当中:虚幻的网络爱情,网站发布的虚假中奖消息,高薪的网上招聘兼职信息……无不昭示着大学生是网络杀手的主要攻击对象。看似偶然的网络上当受骗事件,背后也蕴藏了一些大学生网络受骗的共同原因。

首先,在当今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网络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系统已经成为网络交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为网络交易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自身也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不自觉地充当了钓鱼的工具,至今仍未有一个有效的机制能够防范和处置网络诈骗。对不法分子而言,网络诈骗的成本低,有关部门监管的难度较大。当受骗以后,大多数网友选择忍气吞声,并未进行举报,致使诈骗行为日益猖獗。

其次,大学生对自我信息和隐私保护意识较低。本案中A同学当收到陌生人请求添加好友的提示后,他并未认真对对方的身份进行认证和核实,便将其加为好友,这是防范意识差与轻信他人的表现,交谈过程中将个人账户的淘宝验证码、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泄露,让骗子有机可趁。不仅在网络交友中,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因轻信他人而被骗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再者,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网购常识。根据淘宝网上购物的交易规则,退款时并不需要输入确认为本人操作的验证码,同时,在交易成功以后,正常的交易也不会再次输入支付宝密码,需要多次输入银行卡或支付宝密码的情形一般都为钓鱼网站。

本案例中,A同学的对自我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防骗的警惕性较低。在收到货物有瑕疵的信息时,因首先通过淘宝平台进行核对;在出现不能登录淘宝账号时,他未能及时核实出现的问题并与之前的输入验证码操作相联系;同时,没谨记在输入银行卡和支付宝密码前要注意交易环境和交易网站,对基础设施状况及交易安全可靠性进行检查;当店家询问余额时,A同学虽有疑问,但没有及时停止行为和向身边同学请教解决办法,这进一步使事情的发展恶化。同时,做事冲动、情绪化直接促使了事件的发生。在收到银行的验证信息尾号为xx的卡将支出xx时,A同学能反问店家,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件事可能含有欺骗成分,若此时悬崖勒马,将避免个人财务损失,但其却因一时的烦躁而将验证码脱口而出,最终为自己的疏忽与轻信付出了代价。

最后,网购被骗后,A同学应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可根据《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而不是任违法者逍遥法外。

  

案例处理

(一) 辅导员协助处理措施

1、辅导员与A同学联系,在详细了解网购货物被骗的整个过程之后,给予安慰和积极的影响,减轻A同学因被骗而造成经济损失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2、辅导员与A同学的家长进行沟通,将情况反映给家长,在家长的协助下调整学生被骗的心理状态。

3、辅导员结合学院突发事件处理方案,并且咨询学校保卫处和相关部门,了解到可以在网上可以进行案情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1)马上点进该同学的淘宝网,了解到A同学的淘宝网根本登不进去,建议其立即修改淘宝账号和密码,注销以前的账号。

2)找到购买货物的连接,登进店家的店铺,对其真实性、信用等相关方面进行调查。

3)在支付宝里调出交易记录,并进行确认。

4)进行确认后,联系到网络警察,告诉其整个事件的经过,请其介入调查,尽量追回资金。

5)在网上联系淘宝客服,对店家进行投诉。

4、通过网络在线律师了解到,如果对店家投诉成功,支付宝会退回款项;如不成功,消费者有权要求淘宝承担责任。

5、辅导员陪同A同学立即到当地派出所保安,派出所询问了事件过程,进行了登记立案。

(二)案例处理结果

1、在辅导员和家长积极开导和安慰下,A同学的情绪已趋于稳定。

2、根据网络立案流程,将支付宝里的交易记录和交易信息,截图发给网络警察,网络警察积极配合调查,但最终没有追回资金。

3、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派出所破案难度大大增加,目前案件仍未侦破。

4、结合这次案例,辅导员对同学们进行了全面的网络防骗宣传和教育,引导同学们提高网络防骗意识和能力。

  

案例总结和启示

(一)大学生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原因分析

透过本案中A同学网络受骗的案例,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作为消费者时,社会经验缺乏,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有时显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监管有一定难度,其体制仍待健全,虽然一些网络购物平台提供了消费者申诉维权平台,但目前并未有一个具有较强实际意义的举报平台。

2缺乏对新型诈骗技术的了解。当今社会不法分子进行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稍不留意,便易上当受骗。如若不时刻了解新型的诈骗手法,保持消息畅通,加强自卫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辨别真假便有一定难度。

3、当代大学生事物鉴别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和社会经验不足是成为不法分子主要攻击对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便会通过这些新媒体工具,进行欺诈等行为。

4、缺乏应有的网络相关知识。网络是虚拟性与复杂性的结合体,不论是网购,还是其他类型的网络交易,都应掌握其正确的流程,并检查网站的安全性与合法性,时刻保持警惕,当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向周围的同学求助。

5、大学生因法律知识的缺失或为避免麻烦等原因而未采取法律手段进行及时处理,这进一步加剧了不良分子对其权益的侵犯。

(二)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归纳

当今时代,以网络为媒介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愈演愈烈,其主要手段有:

1、案犯通过淘宝、阿里巴巴等大型购物网站发布销售信息,以清晰美观的物品图片和低廉的价格为诱饵,骗取大学生订购该商品,并通过银行、邮政等方式汇出货款,待收到货款后便以种种借口拖延发货时间或要求再汇钱,最后却销声匿迹。

2、利用人们的贪慕心理,以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抽奖为由,并以公证员等身份引诱大学生领取奖品,借机诱骗受害人汇个人所得税手续费邮资等到指定的银行帐户,收到钱后却杳无音讯。

3、通过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骗取受害人信任后编造各种理由骗取手机、电脑、现金等财物。

4、利用盗用的QQ号冒充原QQ主人,并用该QQQQ内其他好友(尤其是原QQ号主人的父母)取得联系,进而实施钱财诈骗。

5、抓住大学生渴望独立的心理,以轻松高薪的网络兼职为诱饵,让大学生刷信誉、代付刷钻等,骗取钱财。

6、冒充360官方身份骗得大学生的信任从而获取验证,以钓鱼网站的形式或交易卡单等理由骗取银行卡号、密码、安装木马劫持网银等,从而将钱转走。

(三)学校、家庭和学生在提高学生网络防骗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措施建议

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个案例在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学校层面

可利用入学教育等机会系统讲解安全和防诈骗知识,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加强学生个体防范教育,尽量消除安全隐患。也可以请一些有处理网络诈骗事件相关经验的警察通过生动的案例现身说法,开展防范技能的专门教育,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

2、辅导员层面

1)经常走访学生,密切关注同学们的近期状况。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与家长进行学生的成长沟通,齐心协力,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3)可通过形势教育课等机会加强对网络防骗知识的普及。

4)充分利用新型媒体进行宣传:建立相关QQ群,微信群,飞信群,安排特定的人,收集并分享一些新型的骗诈手段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3、家长层面

1)家长应积极关注子女的成长,经常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状况,朋友圈等,以了解其消费需求。

2)对孩子的需求应适度的给予满足,当孩子有较大的金额支出时,应问清其真正用途,同时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判断这当中是否存在孩子被诈骗等现象。

3)即使子女不幸被骗,也不应多度责备孩子,而应配合学校和身边同学及时沟通,给予指导和积极乐观的鼓励,必要时可向心理老师请求帮助。

4、学生层面

1)平时常看有关报道和书籍,积累网购经验,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和鉴别意识。

2)不轻信不明网站,不随意在网上输入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银行卡和支付宝帐号、密码等。

3)当自己的财产不幸遭到入侵时,应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尽量减少损失。

4)遇事及时同父母、老师、同学商量,避免自身的判断失误。

5)掌握一些应对网络骗局的常用方法,如:域名对比法、尝试输入法、网购的个人信息避免过于详细、被骗后立即冻结淘宝和银行卡账户等。

面对当今的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防骗教育刻不容缓,这需要作为学生工作者的我们充分利用身边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模式,通过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防微杜渐,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案例三

1013日,一家晚报报道新闻《为救女童 女子被狗咬成重伤》被媒体热转,当事人李娟见义勇为引发关注,当地警方积极配合寻找被救女童和狗主人,并发现疑点。20日,当事人男友张宏宇承认救女童是他编造的。22日,张宏宇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

分析

利辛女子被狗咬事件发生大反转后,数十名全国各地的爱心捐赠者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他们不要求退款,只想更设身处地地了解谎言编造者的处境。他们有两点态度,第一,对事件中的谎言本身表示失望,甚至愤怒。第二,他们不会因为谎言而放弃慈善,冰封爱心。

当然,谎言对于慈善的危害不可忽视。一个浅显的道理:狼来了喊多了,要是真来了,谁还会相信?编造谎言,消费爱心,那下次要真有人濒于困境,爱心人士还会轻易援手吗?爱心,经不起这样的透支。

所谓的救人竟是骗捐,而且数额多达80余万元,无疑给社会各界爱心捐赠人士带来一次不小的打击,而且,通过此次事件,网络募捐渠道的威力可见一斑。

互联网+慈善的模式正在我国慈善领域异军突起。从过往经验来看,如果网络便利被人滥用,可能让此种形式陷入尴尬境地:网络作为虚拟空间,爱心人士对救助对象的了解往往只能听其一面之词,缺少必要的考证,有上当受骗的风险,而部分受捐助者,利用网络环境作秀,其悲情索捐的形式已经超过了募捐的本意。

让网络募捐得到良性发展应当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相关网站或监管部门应加强项目发起的资质审核,帮助网友在前期实现网络募捐行为的真伪鉴定,从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等的弊端。

其次,应由社会第三方机构加强对网络捐赠的善款流向追踪。动态的后续监管能够让救助帮扶对象精准化、也让善款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如此,能避免后续因资金使用不透明带来的捐助双方不必要的纠纷,也有利于网络募捐尽快走出信任危机

另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慈善环境,从法治角度解决慈善公信力不高,募捐资金使用、管理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强化捐赠人知情监督等权益保障,依法处罚诈捐骗捐等不法行为,可防止滥用民间善意,保护公众慈善积极性。